(一)葡萄品種與耐藏性我國葡萄品種很多,那些果皮厚,肉質(zhì)較硬,含糖量高,果面有蠟質(zhì)、粉質(zhì)覆蓋的中晚熟品種耐貯藏,如龍眼、紫玫瑰香等;河北宣化的李子香,黑龍江的美洲紅和紅香水(卡托巴)等品種耐藏性好;黑貝蒂和巨峰、夕陽紅、黑奧林等品種耐藏性中等;白色葡萄在搬運和貯藏過程中容易擦傷而褐變;有的品種如無核白、果粒極易脫落或果柄斷裂,是較難貯藏的品種。
(二)采收及采前管理葡萄果實的呼吸是非躍變型,采后沒有后熟過程,在氣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采收期應(yīng)盡可能延遲。愈晚采收的葡萄含糖量愈高,果皮愈厚、韌性強、著色好、果粉充分形成,果實越耐貯藏。進行貯藏的葡萄采前7--10天必須停止灌水,使葡萄中含糖量增高一些。采前大量灌水或遇陰天連雨,葡萄容易腐爛,不利于貯藏。葡萄宜在天氣晴朗,氣溫較低的清晨和傍晚采摘。采收時小心剪下果穗,剔除果穗上的病蟲果及劣果,裝入襯有3--4層包裝紙的箱、筐等容器中。裝滿裝緊,以防晃動,果箱上蓋幾層紙后加蓋封包,如就地貯藏,將葡萄先碼放在蔭涼處,進行預(yù)冷,使葡萄隨著氣溫下降而冷卻,直到露地出現(xiàn)輕微霜凍時,才將葡萄下窖貯藏。
(三)貯藏方法與管理葡萄的貯藏溫度以-1--0℃為宜,含糖量愈高,冰點愈低,大部分葡萄品種在-2℃下不會結(jié)冰,甚至在極輕微結(jié)冰之后,葡萄仍能恢復(fù)新鮮狀態(tài)。葡萄需要較高的相對濕度,90%以上的相對濕度較好,高濕條件可以減少葡萄失水,使葡萄保持新鮮外觀。葡萄貯藏在產(chǎn)區(qū)常用窖(或窯洞)或室內(nèi)貯藏,一般可以貯至春節(jié)。也可機械冷庫貯藏葡萄到次年5月份,甚至能延長到7月份。
1、窖藏將采下來的葡萄裝入襯有3--4層紙的筐或箱內(nèi),放在蔭涼處,自然降溫,散去田間熱。筐(箱)下要墊枕木或磚,以利通風散熱,筐上要加葦席遮蔭,等外界氣溫下降,出現(xiàn)霜凍后,將葡萄搬入窖內(nèi)。利用外界自然低溫降低貯藏窖內(nèi)溫度,窖溫盡可能維持在-1--0℃。貯藏期間應(yīng)經(jīng)常在窖內(nèi)地面上灑水,使?jié)穸染S持在90%。只要管理得當,一般能貯藏到春節(jié)以后。有些葡萄產(chǎn)區(qū)采用在普通室內(nèi)搭架貯藏,用木料搭成雙層架,每層鋪葦席,將葡萄一穗穗碼在架上,厚度約30--40厘米,較上面覆紙防塵。
2、冷庫貯藏葡萄采后要及時運往預(yù)冷庫,迅速降到并保持-1--0℃,庫內(nèi)的相對濕度應(yīng)保持90%以上。葡萄在貯藏中,容易發(fā)生的主要問題是枯梗、掉粒和霉爛。當相對濕度較低時,果粒不易霉爛;但易失水皺縮,穗梗干枯,葡萄極易掉粒。而濕度太高,又容易引起真菌生長,造成腐爛。因此在維持較高相對濕度的同時,又要采用防腐措施,控制微生物生長,減少果實腐爛,二氧化硫氣體對葡萄上灰霉菌等有強烈的抑制作用。
目前,控制微生物生長,使葡萄在高濕情況下少腐爛,主要是在貯藏過程中,用二氧化硫氣體來控制葡萄上的灰霉菌。因為,二氧化硫氣體對灰葡萄孢霉有強烈的抑制作用。
(四)二氧化硫處理方法用二氧化硫處理的具體方法是,將筐裝或箱裝的葡萄入庫后碼成垛,上面罩上塑料帳,然后用硫磺熏蒸,以每立方米容積用硫磺2--3克的劑量,使之充分燃燒成二氧化硫,熏20--30分鐘,然后揭開塑料帳通風。10--15天后再熏一次,以后每隔1--2個月熏一次。除了使用硫磺熏蒸以外,也可將鋼瓶二氧化硫減壓后充入塑料帳內(nèi),按二氧化硫占帳容積0.5%的比例(0℃下每千克二氧化硫汽化后約為0.35立方米的體積)熏20--30分鐘,以后二氧化硫熏蒸劑量可降到0.2%或0.1%,為了保證二氧化硫擴散均勻,碼垛時箱間要留有空隙。
目前,市場上出售的葡萄保鮮劑的主要成分,就是這種能夠緩慢釋放二氧化硫的物質(zhì),比如亞硫酸氫鈉、亞硫酸氫鉀或焦亞硫酸鈉等,它們可以緩慢地釋放出二氧化硫氣體,使用時可按用量加放在包裝箱內(nèi),用紙隔開不要直接與葡萄接觸。亞硫酸氫鈉吸水后會釋放出二氧化硫,起到防腐作用。應(yīng)該注意的是,葡萄因品種和成熟度不同,忍受二氧化硫濃度不同,一般熏硫時,葡萄中二氧化硫濃度在10--20毫克/立方米。濃度過低達不到防腐目的,濃度過高易使果粒褪色漂白。此外,二氧化硫易溶于水生成亞硫酸,對鐵、鋅、鉛等金屬有強烈的腐蝕作用。因此,對冷藏庫中的機械設(shè)備應(yīng)涂抗酸漆保護,葡萄出庫后再檢查清洗。二氧化硫?qū)粑篮脱劬Φ恼衬び袕娏业拇碳ぷ饔茫ぷ魅藛T操作時,應(yīng)有防護面具,以保證安全生產(chǎn)。(中國農(nóng)業(yè)大學馮雙慶)
下一篇: 花卉植物無菌接種組培技術(shù)
咨詢熱線:0571-87153887 郵箱:kf@nongmiao.com 在線咨詢:
Copyright ©2012-2024 農(nóng)苗網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