蓮葉桐簡介 英文學明:Hernandianymphiifolia(Presl)Kubitzki 俗名:蠟樹 科別:蓮葉桐科(Hernanadiaceae) 原產(chǎn)地:臺灣原產(chǎn)。 形態(tài)樹皮光滑。單葉互生,葉表像似涂上一層平滑薄蠟,全緣而光滑,呈心臟形盾狀葉,葉片較長可達到20至40公分,寬約15至30公分,葉柄幾乎與葉子的長度相等;聚繖花序單性、腋生,每3朵聚生,中間為雌花,兩旁為雄花;核果藏在碗狀的肉質(zhì)總苞中可隨海流漂移,總苞內(nèi)藏有種子具有毒性,但含有油質(zhì)可提煉用來當為肥皂、橡膠代用品原料,樹液可當脫毛劑。蓮葉桐與棋盤腳同為熱帶海岸林中較重要的組成樹種,可做為防風定砂或居家庭園觀賞植物。 常綠喬木,單葉,全緣,有長柄,葉心形有光澤,葉基近盾形。聚繖花序成圓錐狀排列,有總苞、有銀白色絨毛,雌花位于花序中央,雄花位于兩側(cè);每聚繖花序由4片綠色披針形之小苞片包被;總苞片肉質(zhì),花白或乳白色;核果包被于膨大之苞片。 分布廣泛分布于世界海岸。在臺灣數(shù)量相當稀少,瀕臨滅絕。 適性為珊瑚礁海岸林代表樹種,抗風力強,喜陽光可耐鹽堿土質(zhì)。種子播種。 觀賞用途樹形優(yōu)美可觀葉、觀果。核果黑色包在黃色的臘質(zhì)總苞內(nèi),懸掛在樹上好像一串串鈴鐺,果期從9月-次年2月可長達半年以上,,可種植為庭園優(yōu)形樹及海岸防風林。 藥用藥名:蓮葉桐 拼音:LIANYETONG 來源:為連香樹科蓮葉桐屬植物蓮葉桐的全株。 功效:行氣止痛、行血去瘀。 主治:用于氣滯腹疼、癌性疼痛、瘀血癥。 性味歸經(jīng):辛,溫。入肝、腎二經(jīng)。 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9一12克。 動植物資源分布:分布于臺灣省南部。 拉丁名:原植物蓮葉桐HernandiaOvigeraL. 考證: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 中藥化學成分:含有木脂素和生物鹼類。木脂素中含去氧苦鬼臼脂素和曾多脂素;生物鹼類成分系去甲基異喹啉的衍生物。
2019-03-11 電議海巴戟簡介 海巴戟,國外稱為NONI(諾麗)學名Morindacitrifolia別名:海巴戟天、海濱木巴戟、橘葉巴戟科屬:茜草科巴戟天屬 形態(tài)特征熱帶長綠多年生灌木至小喬木,高1-5米;莖直,枝近四棱柱形。葉交互對生,長圓形、橢圓形或卵圓形,長12-25厘米,兩端漸尖或急尖,通常具光澤,無毛,全緣;葉脈兩面凸起,中脈上面中央具一凹槽,側(cè)脈每側(cè)6(-5或7)條,下面脈腋密被短束毛;葉柄長5-20毫米;托葉生葉柄間,每側(cè)1枚,寬,上部擴大呈半圓形,全緣,無毛。頭狀花序每隔一節(jié)一個,與葉對生,具長約1-1.5厘米的花序梗;花多數(shù),無梗;萼管彼此間多少粘合,萼檐近截平;花冠白色,漏斗形,長約1.5厘米,喉部密被長柔毛,頂部5裂,裂片卵狀披針形,長約6毫米;雄蕊5,罕4或6,著生花冠喉部,花絲長約3毫米,花藥內(nèi)向,上半部露出冠口,線形,背面中部著生,長約3毫米,二室,縱裂;花柱約與冠管等長,由下向上稍擴大,頂二裂,裂片線形,略叉開,子房4室,有時有1-2室不育,每室具胚珠1顆,胚珠略扁,其形狀隨著生部位不同而各異,通常圓形,長圓形或橢圓形,或其他形,橫生,下垂或不下垂。果柄長約2厘米;聚花核果漿果狀,卵形,幼時綠色,熟時白色約如初生雞蛋大,徑約2.5厘米,每核果具分核4(-2或3),分核倒卵形,稍內(nèi)彎,堅紙質(zhì),具二室,上側(cè)室大而空,下側(cè)室狹,具1種子;種子小,扁,長圓形,下部有翅;胚直,胚根下位,子葉長圓形;胚乳豐富,質(zhì)脆。花果期全年。 產(chǎn)地產(chǎn)自臺灣、海南島及西沙群島等地。生于海濱平地或疏林下。分布自印度和斯里蘭卡,經(jīng)中南半島,南至澳大利亞北部,東至波利尼西亞等廣大地區(qū)及其海島。 種植與管理 選苗海巴戟是種子繁殖植物,種植時可選用健壯無病害的幼苗,幼苗平均高度為30~40厘米。將選好的幼苗運回種植地待種。 選地整地和移植清除山坡(無根結(jié)線蟲存在)上的雜草,挖起長、寬、高各80厘米的種植穴。每個種植穴中放入15千克有機肥(雞糞、牛糞、豬糞、羊糞皆可),然后回表土至離穴面10厘米左右。接著是移植幼苗。移植前先將澆灌足夠的水分,然后輕輕的脫去培養(yǎng)袋,再移植到種植穴里。 管理“三分種植七分管”。海巴戟種植后管理的好壞,關系到其成活率的高低和產(chǎn)量的多少。只有加大對海巴戟的管理力度,提高管理水平,才能取得好的成果。特別是要注重水分和肥料的管理。水是生命的源泉,植物生命的維持依賴于充足的水分。海巴戟的生長,更加離不開充足的水分,海巴戟移植后的前七天內(nèi)每天澆一次水,澆水量隨植株的生長而有所增加。等到收獲期,每摘一次果,第二天就澆一次水,以促進海巴戟果實的長大。追肥肥料是植物生長的糧食,肥料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植物生長的好壞。海巴戟的養(yǎng)料以農(nóng)家肥供應為主,每隔一個半月施一次農(nóng)家水肥,每株施肥40~50千克。每隔20~25天施一次化肥,每株施肥1千克左右;市柘♂尯蟛艥踩胧孪韧诤玫沫h(huán)形槽內(nèi),農(nóng)家水肥可直接澆入環(huán)形水槽內(nèi)。 種植提要1.海巴戟的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,需種植在水源充足的地方。幼苗生長期如果水分供應不足,會導致幼苗死亡。收獲期水分供應不足,則會嚴重影響產(chǎn)量。2.種植海巴戟需要一定的肥料,主要以農(nóng)家肥為主。適時適量施肥能夠提高海巴戟的產(chǎn)量。3.海巴戟是熱帶植物,它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,干燥寒冷的天氣會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且降低產(chǎn)量。4.為了提高產(chǎn)量,當海巴戟的高度達到兩米時需進行摘心打頂,促進側(cè)枝生長。功用海巴戟在民間作為保健及藥用飲料已有兩千年的歷史,特別是在太平洋南部島嶼,例如塔希提島的波利尼亞,馬來西亞,澳大利亞,和夏威夷的土著民中,海巴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保健品。其含有相當高的生物堿,目前鑒別的有23種。此外還有多種維生素。臨床藥理研究的綜合結(jié)果表明,海巴戟能維護人體細胞組織的正常功能,增強人體免疫了,改變**叢生態(tài)而提高消化道的機能,調(diào)節(jié)生理機能,幫助睡眠及緩解精神壓力體力和耐力,減肥和養(yǎng)顏美容。在醫(yī)療方面,它能抗**,**(如肺癌)對治療自身免疫疾。ㄈ顼L濕。柚辜.慢性疼痛的發(fā)生,對哮喘等呼吸道疾病,糖尿病,腎炎,關節(jié)炎,癔癥,敏感癥,動脈硬化,月經(jīng)失調(diào),心血管疾病(高血壓,心肌梗塞)都具有**。在南太平洋一帶素有“仙果”的美稱,被譽為“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曠世珍品”。 市場前景海巴戟產(chǎn)品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定位為保健食品和藥品,產(chǎn)品主要來自于美國等西方國家,被開發(fā)出來的海巴戟產(chǎn)品已被西方社會廣泛接受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海巴戟產(chǎn)品的市場需求以每年約50%的速度增加,是全球較暢銷的健康產(chǎn)品之一,產(chǎn)品一直供不應求。但是海巴戟只有在赤道附近無污染的熱帶島嶼才能大量生長繁殖,在全球范圍內(nèi)局限于十分稀少的地區(qū),資源受到限制,全球產(chǎn)量難于突破,因此海巴戟產(chǎn)品在國際內(nèi)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。 袋苗海巴戟果海巴戟花西沙群島綠化工程
2019-03-11 電議孿花蟛蜞菊-基本簡介孿花蟛蜞菊(學名:Wedeliabiflora)為菊科蟛蜞菊屬的植物。分布于大洋洲、中南半島、菲律賓、印度、日本、臺灣島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,生長于海拔540米的地區(qū),一般生于草地、林下及灌叢中,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。孿花蟛蜞菊-產(chǎn)地分布產(chǎn)臺灣、廣東南部及其沿海島嶼、廣西、云南、海南等地。生草地、林下或灌叢中,海岸干燥砂地上也時常可見。印度、中南半島、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日本及大洋洲也有分布。孿花蟛蜞菊-形態(tài)特征孿花蟛蜞菊攀援狀草本。莖粗壯,長1—1.5米,基部徑約5毫米,分枝,無毛或被疏貼生的短糙毛,節(jié)間長5—14厘米。下部葉有長達2—4厘米的柄,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,連葉柄長9—25厘米,寬4—11厘米,基部截形、渾圓或稀有楔尖,頂端漸尖,邊緣有規(guī)則的鋸齒,兩面被貼生的短糙毛,主脈3,兩側(cè)的1對近基部發(fā)出,中脈中上部常有1—2對側(cè)脈,網(wǎng)脈通常明顯,上部葉較小,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,連葉柄長5—7厘米,寬2.5—3.5厘米,基部通常楔尖。頭狀花序少數(shù),徑可達2厘米,生葉腋和枝頂,有時孿生;花序梗細弱,長2—4(6)厘米,被向上貼生的短粗毛;總苞半球形或近卵狀,徑8—12毫米;總苞片2層,與花盤等長或稍長,長約5毫米,背面被貼生的糙毛;外層卵形至卵狀長圓形,頂端鈍或稍尖,內(nèi)層卵狀披針形,頂端三角狀短尖;托片稍折—疊,倒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,長約5—6毫米,頂端鈍或短尖,全緣,被擴展的短糙毛。舌狀花1層,黃色,舌片倒卵狀長圓形,長約8毫米,寬約4毫米,頂端2齒裂,被疏柔毛,筒部長近3毫米;管狀花花冠黃色,長約4毫米,下部驟然收縮成細管狀,檐部5裂,裂片長圓形,頂端鈍,被疏短毛。瘦果倒卵形,長約4毫米,寬近3毫米,具3—4棱,基部尖,頂端寬,截平,被密短柔毛。無冠毛及冠毛環(huán);ㄆ趲兹辍\花蟛蜞菊-本屬特征孿花蟛蜞菊一年生、多年生、直立或匍匐草本,或攀援藤本,被短糙毛。葉對生、具齒,稀全緣,不分裂。頭狀花序中等大,少數(shù)或較少數(shù),放射狀,單生或2—3個同出于葉腋或枝端,異型,外圍雌花1層,黃色,中央兩性花較多,黃色,全部結(jié)實?偘娦位虬肭蛐危豢偘2層,覆瓦狀,外層葉質(zhì),綠色,被短糙毛或柔毛,內(nèi)層狹窄,鱗片狀,與外層等長、稍長或較短;ㄍ衅交蛲,托片折疊,包裹兩性小花。雌花花冠舌狀,舌片長,開展,頂端2—3齒裂,管部短;兩性花花冠管狀,管部圓筒形或向上漸擴大成狹鐘狀,稀有基部驟然緊縮似柄,檐部5淺裂;ㄋ庬敹寺褷,鈍或稍尖,基部戟形,具2鈍小耳;兩性花花柱分枝有多數(shù)乳頭狀突起,頂端有附屬物,附屬物銳尖或稍尖,背面有毛。瘦果倒卵形或楔狀長圓形,頂端截平或渾圓,壓扁或舌狀花瘦果3棱形,棱緣鈍或少有成軟骨質(zhì)狹翅的。無’冠毛或退化為1—3個刺芒或成有齒或無齒的冠毛環(huán)。約60余種,分布于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(qū)。中國有5種,產(chǎn)東南至西南部各省區(qū)。
2019-03-11 電議重陽木簡介 拉丁名:Bischofiapolycarpa 英文名:JavaBishopwood 科屬名:大戟科Euphorbiaceae重陽木屬。 形態(tài)特征落葉喬木,高達15米,胸徑50厘米,有時達1米;樹皮褐色,厚6毫米,縱裂;木材表面槽棱不顯;樹冠傘形狀,大枝斜展,小枝無毛,當年生枝綠色,皮孔明顯,灰白色,老枝變褐色,皮孔變銹褐色;芽小,頂端稍尖或鈍,具有少數(shù)芽鱗;全株均無毛。三出復葉;葉柄長9-13.5厘米;頂生小葉通常較兩側(cè)的大,小葉片紙質(zhì),卵形或橢圓狀卵形,有時長圓狀卵形,長5-9(-14)厘米,寬3-6(-9)厘米,頂端突尖或短漸尖,基部圓或淺心形,邊緣具鈍細鋸齒每1厘米長4-5個;頂生小葉柄長1.5-4(-6)厘米,側(cè)生小葉柄長3-14毫米;托葉小,早落;ù菩郛愔,春季與葉同時開放,組成總狀花序;花序通常著生于新枝的下部,花序軸纖細而下垂;雄花序長8-13厘米;雌花序3-12厘米;雄花:萼片半圓形,膜質(zhì),向外張開;花絲短;有明顯的退化雌蕊;雌花:萼片與雄花的相同,有白色膜質(zhì)的邊緣;子房3-4室,每室2胚珠,花柱2-3,頂端不分裂。果實漿果狀,圓球形,直徑5-7毫米,成熟時褐紅色;ㄆ4-5月,果期10-11月。 生態(tài)習性暖溫帶樹種。喜光,稍耐陰。喜溫暖氣候,耐寒性較弱。對土壤的要求不嚴,但在濕潤、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較好。耐旱,也耐瘠薄,且能耐水濕。根系發(fā)達,抗風力強。但易患叢枝病。重陽木常見有吉丁蟲為害樹干,紅蠟介殼蟲、皮蟲及刺蛾等為害枝葉,要注意及早防治。 園林用途樹姿優(yōu)美,冠如傘蓋,花葉同放,花色淡綠,秋葉轉(zhuǎn)紅,艷麗奪目,抗風耐濕,生長快速,是良好的庭蔭和行道樹種。用于堤岸、溪邊、湖畔和草坪周圍作為點綴樹種極有觀賞價值。孤植、叢植或與常綠樹種配置,秋日分外壯麗。根、葉可入藥。種子含油量約30%,油有香味,可以食用,也可作潤滑油;木樹較堅硬,質(zhì)重,是良好的建筑用材。在住宅綠化中可用于行道樹,也可以用做住宅區(qū)內(nèi)的河岸、溪邊、湖畔和草坪周圍作為點綴樹種極有觀賞價值。 在明萬歷《沅州志》提到“沅州八景”,千年重陽木就是其中的一景,這種落葉喬木,身經(jīng)一千年兩千年雷雨風霜,仍然生機勃勃挺立于大地,煥發(fā)“古樹”的魅力。地上早有千年樹,世間難逢百歲人。古樹,裝點江山,物化歷史,使短暫生活于大地的“人”,生出無限,感嘆無窮悠思。千年古樹花開時彩蝶云集,樹上樹下,五彩繽紛,嘆為奇觀。當?shù)厝朔Q“千歲樹”,傳說摸一摸就能祛病卻災,增壽延年。 繁育栽培以種子繁育為主,混沙貯藏越冬,當年苗高可達50厘米以上。栽培要點栽培土質(zhì)以肥沃的砂質(zhì)壤土為宜。日照需充足,幼株需水較多。不可放任干旱,性喜高溫多濕。生育適溫為20—32攝氏度。播種繁殖果熟后采收,用水浸泡后搓爛果皮,淘出種子,晾干后裝袋于室內(nèi)貯藏或拌沙貯藏。翌年早春2~3月條播,行距約20cm,每畝播種量2~2.5kg。覆土厚約0.5厘米,上蓋草。播后20~30天幼苗出土,發(fā)芽率40~80%。1年生苗高約50cm,較高可達1m以上。苗木主干下部易生側(cè)枝,要及時剪去,使其在一定的高度分枝。
2019-03-11 電議單葉蔓荊簡介單葉蔓荊,馬鞭草科,灌木。具地面匍匐莖,節(jié)上生根,以此適應海灘沙地生活條件。廣布于沿海岸邊,可作為海濱防沙造林樹種;ê蠼Y(jié)果,入中藥,稱蔓荊子,治風熱頭痛、目赤腫痛等癥。 單葉蔓荊(VitextrifoliaLinn.var.simplicifoliaCham.),是馬鞭草科牡荊屬落葉小灌木,具有生長快、抗逆性強、繁殖容易的特點,是優(yōu)良的地被植物,特別適用于沙地和堿性土壤地區(qū)綠化。單葉蔓荊葉對生,橢圓形,不具托葉,葉片表面光滑,莖直立,方形,淺紫色。穗狀花序頂生,6至7月開花,唇形花冠4裂,淡紫色,雄蕊4枚,雌蕊由兩個心皮結(jié)合而成,子房上位。核果圓形,9至10月成熟。 形態(tài)灌木,高約3m,伏地斜生,常節(jié)上生根。幼莖四棱形,具香氣。單葉對生,葉柄長5~10mm;葉片紙質(zhì),倒卵形或卵形,長2~5cm,寬1.5~3cm,頂端鈍圓,基部闊楔形,全緣,表面綠色,具短毛和腺點,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,也有腺點。聚傘花序再排成緊密而狹窄的圓錐花序式,長3~5cm,寬約2cm;花萼鐘狀,長約3mm,外面密被灰白色絨毛,內(nèi)面無毛,頂端5齒裂;花冠淡紫色,長1~1.5cm,上部5裂,中間1裂片較大;雄蕊4枚,伸出冠筒外,花藥個字形分叉;花柱無毛,柱頭2裂,子房球形,密生腺點。核果球形,具腺點,大部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圍。生長習性單葉蔓荊性強健,根系發(fā)達,耐寒,耐旱,耐瘠薄,喜光,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極快,匍匐莖著地部分生須根,能很快覆蓋地面,抑制其他雜草生長。繁殖方法單葉蔓荊的繁殖主要用播種與扦插的方法。扦插在三四月或七八月剪取當年生健壯的枝條作為插穗,剪成長12至18厘米的小段,下端剪成斜口,上端剪平口,上部留2至3個葉片,直插或斜插于素沙中,保持濕潤,半個月即可生根。在9至10月,采收完全成熟的種子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貯藏,翌春播種。采用條播方法,行距40厘米,溝深4至5厘米,用水灌溝,待水滲完后播種,播種密度為每平方米200粒左右,覆土2至3厘米厚。幼苗出土后,注意除草、澆水,苗高30厘米時即可移栽。 地理分布單葉蔓荊自然分布于山東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 海南等地沿海沙地,自然植物群落覆蓋能力很強,一旦形成群落后,具有很強的抗風、抗旱、抗鹽堿能力。單葉蔓荊在園林綠化上可孤植也可群植,形成龐大的植物群落,覆蓋丘陵薄地、瓦礫等劣質(zhì)土壤地表。
2019-03-11 電議產(chǎn)品信息介紹海南供應瓊崖海棠,學名瓊崖海棠(CalophylluminophyllumL)科名藤黃科(Guttiferae)胡桐屬(Calophyllum),藤黃科(Guttiferae)紅厚殼屬別稱紅厚殼、胡桐、君子樹、海棠果形態(tài)特征瓊崖海棠之葉形與福木相近,頗易混淆,但本種之側(cè)脈甚多,細密而平行,與中肋殆成直角,實易區(qū)分。樹姿濃綠亮麗,樹性強壯耐瘠,為良好之園林樹。屬常綠喬木,樹皮厚,有塊狀深裂、灰色。樹冠呈波狀圓形。樹株高8~15公尺,樹姿秀麗;嵃追枷悖ㄒ干,圓錐花序,長10~15㎝,白色,4瓣,芳香;雄蕊多強。開花期長,一年開花結(jié)果兩次,較好次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開花,十月果實成熟;第二次開花在十一月,第二年三、四月果實成熟。果實呈球形,下垂,徑約3公分,果梗長,果色由綠轉(zhuǎn)褐色,褐色的果實可生食,種子具堅硬的種皮。
2019-03-11 電議現(xiàn)有海南菜豆(綠寶)種子供應,規(guī)格如下:凈種子價格: 黃花1200元/千克 紅花1600/千克數(shù)量有限,預購從速。 綠寶樹簡介1、生態(tài)特征又名海南菜豆樹,樹皮淺灰色,深縱裂。 1~2年回羽狀復葉,小葉紙質(zhì),長圓狀卵形,長4—10cm,寬2.5~4.5cm,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,側(cè)脈纖細,支脈稀疏,呈網(wǎng)狀;▋尚,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,花萼淡紅色,筒狀不整齊。 3~5年淺裂,花冠淡黃色,鐘狀,長3.5~5cm。 7~8年開始開花結(jié)實。正常結(jié)實在15年以后。 在海南島1年開花結(jié)實2次,第1次6~8月開花,9~10月果熟;第2次11月至次年1月開花,2~3月果熟。蒴果長40cm,隔膜扁圓形。種子卵圓形,薄膜質(zhì)。2、習性屬陽性樹種。喜光照,耐半蔭,生長較迅速,喜疏松土壤及溫暖濕潤的環(huán)境,適生于石灰?guī)r溶山區(qū),酸性土上也有少量分布。其根系較發(fā)達,屬深根性樹種,具有極強的萌芽再生能力。其樹皮厚,抗旱能力強,苗木栽植的成活率高,大樹移栽亦較易成活及成型。3、觀賞與利用價值綠寶樹形美觀,樹姿優(yōu)雅.花期長,花朵大,花香淡雅,花色美且多,幾乎每個枝條都有花序;一個花序軸上的許多花朵往往同時開放,排成一長串金黃色的花帶,令人賞心悅目。因此.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園林應用前景,是熱帶、南亞熱帶地區(qū)城鎮(zhèn)、街道、公園、庭院等園林綠化的優(yōu)良樹種。
2019-03-11 電議單葉蔓荊簡介 單葉蔓荊(VitextrifoliaLinn.var.simplicifoliaCham.),是馬鞭草科牡荊屬落葉小灌木,具有生長快、抗逆性強、繁殖容易的特點,是優(yōu)良的地被植物,特別適用于沙地和堿性土壤地區(qū)綠化。單葉蔓荊葉對生,橢圓形,不具托葉,葉片表面光滑,莖直立,方形,淺紫色。穗狀花序頂生,6至7月開花,唇形花冠4裂,淡紫色,雄蕊4枚,雌蕊由兩個心皮結(jié)合而成,子房上位。核果圓形,9至10月成熟。 單葉蔓荊-形態(tài)灌木,高約3m,伏地斜生,常節(jié)上生根。幼莖四棱形,具香氣。單葉對生,葉柄長5~10mm;葉片紙質(zhì),倒卵形或卵形,長2~5cm,寬1.5~3cm,頂端鈍圓,基部闊楔形,全緣,表面綠色,具短毛和腺點,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,也有腺點。聚傘花序再排成緊密而狹窄的圓錐花序式,長3~5cm,寬約2cm;花萼鐘狀,長約3mm,外面密被灰白色絨毛,內(nèi)面無毛,頂端5齒裂;花冠淡紫色,長1~1.5cm,上部5裂,中間1裂片較大;雄蕊4枚,伸出冠筒外,花藥個字形分叉;花柱無毛,柱頭2裂,子房球形,密生腺點。核果球形,具腺點,大部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圍。 單葉蔓荊-生長習性單葉蔓荊性強健,根系發(fā)達,耐寒,耐旱,耐瘠薄,喜光,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極快,匍匐莖著地部分生須根,能很快覆蓋地面,抑制其他雜草生長。 單葉蔓荊-繁殖方法 單葉蔓荊的繁殖主要用播種與扦插的方法。扦插在三四月或七八月剪取當年生健壯的枝條作為插穗,剪成長12至18厘米的小段,下端剪成斜口,上端剪平口,上部留2至3個葉片,直插或斜插于素沙中,保持濕潤,半個月即可生根。在9至10月,采收完全成熟的種子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貯藏,翌春播種。采用條播方法,行距40厘米,溝深4至5厘米,用水灌溝,待水滲完后播種,播種密度為每平方米200粒左右,覆土2至3厘米厚。幼苗出土后,注意除草、澆水,苗高30厘米時即可移栽。 單葉蔓荊-地理分布單葉蔓荊自然分布于山東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 海南等地沿海沙地,自然植物群落覆蓋能力很強,一旦形成群落后,具有很強的抗風、抗旱、抗鹽堿能力。單葉蔓荊在園林綠化上可孤植也可群植,形成龐大的植物群落,覆蓋丘陵薄地、瓦礫等劣質(zhì)土壤地表。 單葉蔓荊花袋苗西沙群島綠化工程
2019-03-11 電議秋茄樹簡介 種拉丁名:Kandeliacandel(Linn.)Druce 科中文名:紅樹科 科拉丁名:Rhizophoraceae 屬中文名:秋茄樹屬 屬拉丁名:Kandelia 國內(nèi)分布: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臺灣 國外分布:印度、緬甸、泰國、越南、馬來西亞、日本琉球群島南部 【藥名】:秋茄樹 【拼音】:QIUQIESHU 【來源】:為紅樹科植物秋茄樹的樹皮。 【功效】:止血斂傷。 【主治】:用于金創(chuàng)刀傷等外傷性出血或水火燙傷等。 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:苦、澀,平。入肝、胃二經(jīng)。 【用法用量】:內(nèi)服:煎湯,5一15克。外用:搗敷。 【別名】:茄藤樹、水筆仔(臺灣)、紅欖、硬柴(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) 【動植物資源分布】:分布于浙江溫州、福建寧德、臺灣、廣東、海南島。 【拉丁名】:Kandeliacandel(L.)Druce. “胎生”植物:秋茄樹秋茄樹的種子成熟后,幾乎沒有休眠期,就在果實中萌發(fā)了。先是胚根突破了種皮,從果皮中鉆出來,然后胚軸迅速生長,和胚根一起形成一個末端尖尖的像榛子一樣的東西,好像莢果在枝條上面。當幼苗長到大約30cm左右時,就從子葉的地方脫落,離開了母體,成為一棵新植物。這個特征在佛手瓜,紅樹,紅橄欖,蔓九節(jié),桐花樹等植物身上均可見到。 秋茄樹是常見的紅樹科植物,別名叫水筆仔,分布甚廣,西起印度西部和東部、緬甸,穿越南中國海一帶地區(qū),東迄華南及日本南部。該種植物首先于印度馬拉巴爾發(fā)現(xiàn),并于一六八六年由vanRheede命名為“Tsjerou-kandel”。由於其下胚軸像一枝臘燭,分類學之父林奈(CarlLinnaeus)將其命名為Rhizophoracandel(拉丁文“candel”一字指臘燭)。之后,Kandeliacandel一名一直沿用至較近,并被視為秋茄屬的單一品種。 根據(jù)較近研究分子分支地理區(qū)系(Huang&Chen2000;Chiangetal.,2001)、染色體數(shù)目、生理適應能力以及葉結(jié)構(gòu)解剖所得,植物學家發(fā)現(xiàn)秋茄樹按地理位置可清楚分為兩個不同的種群,兩者以南中國海為分界線。南中國海以南及以西的種群(即印度、緬甸、泰國、馬來半島以至婆羅洲北部的種群)屬模式標本,繼續(xù)沿用原有學名Kandeliacandel;至於南中國海以北的種群(即越南北部、海南、香港、廣東、福建、臺灣及日本南部的種群),則由Sheue等(2003)確定為不同的品種,并加以描述,且由於其葉片呈倒卵形(obovate),便命名為Kandeliaobovata。
2019-03-11 電議菠蘿蜜(英文名:jackfruit,學名:ArtocarpusheterophyllusLam)又名苞蘿、木菠蘿、樹菠蘿、大樹菠蘿、蜜冬瓜、牛肚子果,隋唐時從印度傳入中國,稱為“頻那挲”(梵文Panasa對音),宋代改稱菠蘿蜜,沿用至今。是世界著名的熱帶水果,屬?乒鹉緦俪>G喬木。原產(chǎn)于熱帶亞洲的印度,在熱帶潮濕地區(qū)廣泛栽培。現(xiàn)在盛產(chǎn)于中國、印度、中南半島、南洋群島、孟加拉國和巴西等地。我國嶺南的海南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東南部及福建、重慶南部有栽培。
2019-03-11 電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