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楊梅樹的選擇與挖掘。楊梅樹一般選擇樹齡在6~10年生,主干直徑6~10厘米,原樹高度與冠幅均在2米左右,并在生長密度較大的楊梅園中選取。實踐證明,樹齡(冠)過大,挖掘用工多、運輸成本高、栽植成活差;反之,樹齡(冠)過小,則栽后缺乏形象感。挖掘時的注意點是:
①為便于操作及地上、地下冠根平衡,減少水分蒸發(fā),提高成活率,應先鋸去過高、過多的枝干,一般留干(枝)高1.5~1.7米,留下冠徑1米左右,除去4/5的枝葉。
②根據樹的大小留泥球,一般泥球直徑在50~60厘米,要保證多數(shù)的根群被泥球所包裹。以地上與地下相對應的原理,一般樹冠有大枝處地下常有大根存在。這樣在挖掘樹體留泥球時即可注意,把大根心理留著,在泥球外留長30~40厘米,過長者適當短截。
③如天氣干燥,挖掘前一天較好在泥球范圍內澆水,可減少根系損傷及泥球開裂。
④泥球帶樹掘起后,用粗草繩繞根頸縛扎結實,防止運輸途中泥球散開,然后抬到公路邊待運輸。
⑤楊梅大樹要求隨挖隨栽,以提高成活率。如要長途運輸,則須有可靠的保濕措施。楊梅系常綠果樹,栽植適期在春、秋兩季。如栽植時間充裕,較好在頭年秋季定樹,并挖好泥球溝,寬30厘米,深40厘米,在溝內施入適量腐熟的有機肥后覆土,促使泥球溝內根系生長。這樣,次年春季泥球挖掘時根系損傷少,栽植成活高。
(2)楊梅樹的運輸與栽植。楊梅帶泥球大樹的運輸,可因地制宜地選用拖拉機、汽車等工具。運輸途中要防止大的震動,以免泥球裂散,影響成活。栽植前,在綠化帶中有兩種填土方法:一種是先將山上挖來的黃泥沙土填滿帶內留出楊梅植穴;另一種是先種好楊梅樹后,再將黃泥沙土填滿綠化帶。本案采用前者方法。較底層是路基填方大石,上蓋碎石基層,以利排水。植穴一般長寬深為1.0米×1.0米×0.8米,穴底先放入肥沃的山皮表土30~40厘米,然后放入帶草繩的樹球,有長出的大根需按位置疏理好,再填入表土,分層踏實,使泥球與填土間不留空隙。較后將黃泥心土蓋在上面,使泥球表面不見為度。充填的表土與心土,較好疏松并含有一定的沙石礫,因楊梅根系適宜在疏松通氣的土壤中生長。再向植穴澆透水1次,促使根土密切接觸,保持穴內泥土濕潤,有利于促進發(fā)根,提高成活率。其上再蓋一層松土,并覆上2只浸濕的草包,防止表土板結、開裂,確保根部濕潤環(huán)境。泥球上縛扎的草繩,會自行腐爛,不必單獨去掉。
(3)楊梅樹的培育與管理。由于楊梅大樹移栽時,其樹冠及根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,在短期內生長趨于衰弱狀態(tài)。因此,必須采取措施,縮短緩苗時間,促進早日發(fā)根,保證移栽成活。具體方法是:如果栽植時澆過透水并蓋上濕草包的,則可在1周后看天氣行事;如栽植時未澆透水,且天氣又晴燥,則栽后第二天就須澆水,或向樹冠噴水。如此隔天進行,連續(xù)數(shù)次。一般2周后就可檢查成活率,凡成活了的楊梅樹,當年還得經受7~9月的夏秋季節(jié)高溫干旱的考驗。因此,在6月底前要做好抗旱保墑工作,其措施可因地制宜地選用:
①雨后割取鮮嫩雜草覆蓋樹盤,厚20厘米,上壓石塊,防止干后被風吹走。
②雨后樹盤淺中耕后,上蓋水濕草包。
③適當加培樹盤泥土,增厚根土層。
④樹盤及周圍地上種植觀賞草類、花卉等作物,減少陽光對土面的直射,降低地溫。
⑤樹冠噴水或逐株澆水,但要避開中午前后高溫時段。經過一年外界環(huán)境條件的考驗,凡死亡的楊梅樹在次年春季補種,保存下來的楊梅樹已有一定數(shù)量的枝葉,根系也有較好的生長。由于其根系淺,又是肉質狀,抗旱、耐澇力弱,故每年在高溫干旱的時候仍須采取抗旱保墑措施,同時在多雨季節(jié)要注意排澇,避免積水爛根死亡。楊梅樹根系雖與放線菌共生形成根瘤,能吸收一部分自然界的氮素,但合理施肥還是需要的。一般楊梅大樹移栽成活后,可在夏秋抗旱時加入少量速效化肥,或在雨后土施化肥,以氮、鉀肥為主,少施磷肥。第2~3年施肥的時間以每次抽梢前半月為好,如春季(3月)、夏季(6月)、秋季(8月)。但在北緣地區(qū)冬季嫩梢易受凍,應免施秋肥。當樹冠基本恢復后,就不需多施肥,實行分類對待:以觀賞與采果相結合的,每年采果后施1次補肥(基肥),次年幼果期噴施根外追肥1次;以觀賞為主的,在每年夏季結合抗旱施肥1次即可。
整形修剪也是楊梅大樹移栽后的重要工作。一般栽后2年,樹冠基本恢復后,根據綠化觀賞的需要,控制樹高與冠徑均在2米左右,不宜過大。經過整形,以后每年適度修剪就只可以,只要剪去枯枝、弱枝、徒長枝、萌蘗枝、病蟲枝等,時間在春季或秋季。
病蟲是楊梅樹生長發(fā)育的大敵。據作者多年實踐,認為一年中可能發(fā)生的主要病蟲害如下:癌腫病(4~6月)、褐斑病(5~10月)、干枯病(全年)、枝腐病(全年)、小葉病(全年);介殼蟲(4~10月)、白蟻(4~10月)、小細娥(4~10月)、大小袋娥(4~10月)、毒娥(5月、9月)、卷葉娥(4月、8月),此外尚有金龜子、天牛等病蟲。防治上以農業(yè)方法為主,如每年秋冬掃集枯枝、落葉,春秋季剪除枯枝及病蟲枝,集中燒毀或深埋,以減少病蟲源;增施鉀肥,促使楊梅樹體健壯,注意樹體保護,防止機械損傷,減少病蟲入侵機會;人工捕殺幼蟲、卵塊、繭蛹及成蟲。必要時再輔以對癥的生物防治或藥劑防治,為了減少觀賞樹類對人體的不良影響,要盡量不用或少用農藥。非用不可的農藥,也應選用有利于環(huán)境保護的低毒、低殘留的藥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