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項目編號】2000070064
【項目名稱】側柏沙棘混交林建設模式
【完成人】國家林業(yè)局
【完成單位】國家林業(yè)局
【通訊地址】100714 北京和平里
【技術類別】綜合
【技術性質】技術成果
【技術水平】國內先進
【技術載體】西部地區(qū)林業(yè)生態(tài)建設與治理模式,2000年
【適宜地域】長江中上游黃土溝區(qū)丘陵溝壑
【分類號】S725.2
【推廣情況】起始時間:2000年;推廣前景:局部推廣
【關鍵詞】側柏沙棘混交林營建模式技術措施
【技術內容】側柏沙棘混交林建設模式1 模式適宜條件 側柏、沙棘都是黃土高原的主要造林樹種。側柏抗寒耐旱,適應性強,能耐-35℃的低溫和45℃的高溫,在年均降水量200~1 600 mm,年平均氣溫5~-17℃的干冷及暖濕氣候條件下均能良好生長。在土壤含水量僅3.91%的黃土坡上仍生長正常。具有分布廣、壽命長(黃陵縣黃帝陵的軒轅柏已有5 000年的歷史,仍枝繁葉茂)、材質好、用途廣、耐瘠薄、耐鹽堿等特點。沙棘的適應力更強,抗寒、抗風沙,并耐干旱和高溫,在-50℃的嚴寒地區(qū)也可安全越冬,夏季在地面60℃的高溫下也不致枯死,能在各種土壤上生長,即使在pH值達到9.5的重堿土和含鹽量達1.1%的鹽堿地上都能生存。由此可見,側伯、沙棘在黃土高原廣大地區(qū)都可造林。2 技術思路
側柏造林的立地條件差,幼林生長慢,長勢弱,而沙棘為非豆科的固氮樹種,根生根瘤菌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,改良土壤,提高肥力。營造側伯、沙棘混交林后,不論哪種立地條件,側柏、沙棘混交林中的側柏的生長量都大于純林側柏的生長量,表現出很好的種間互助關系。這對于促進側柏幼林生長,增強防護功能,改變生態(tài)景觀和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3 主要技術措施
(1)整地 采用封閉式帶狀整地,沿等高線開挖0.8~1.2 m的水平帶(階),長度一般為20 m(根據地形可長可短),在水平方向的左右兩帶間保留1 m寬的植被帶,以利蓄水保墑,防止水土流失,陡坡上采用魚鱗坑整地。
(2)樹種 側柏、沙棘。
(3)造林技術
苗木年齡:側柏用2年生容器苗,如裸根苗必須保持苗根濕潤,醮漿造林,沙棘用1年生苗。
混交方式與比例:可采用行間混交,帶狀混交或塊狀混交;旖槐壤,側柏與沙棘為5∶5或6∶4。
造林密度:側柏和沙棘的株行距均為1.5 m×2.0 m。每667 m↑2 222株,或側柏1.5 m×4.0 m,沙棘2.0 m×3.0 m。
造林季節(jié)與時間:一般春季造林,側柏和沙棘可同時栽植,亦可在已栽植數年的側柏林內補栽沙棘,或在沙棘林內栽側柏。
撫育管理:造林后當年要對混交林進行松土除草,擴帶擴穴,側柏幼樹不宜修枝,待8~10 a后再開始修枝,并只修去樹干基部30~40 cm的側枝。沙棘植后第3年可開始平茬以作薪柴用。4 模式成效評價
側柏沙棘混交林具有顯著的生態(tài)效益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據調查,側柏與沙棘混交林中的側柏較純林中的側柏,樹高增加了59.0%,胸徑增加了151.0%,單株材積增加了897.8%。與純林相比較,混交林中側柏葉的氮、磷含量分別提高了41.8%和4.0%,葉綠素含量提高了33.7%。側柏、沙棘混交林的土壤侵蝕量要比純林減少95%。5 模式典型區(qū)及適宜推廣區(qū) 模式典型區(qū)在陜西永壽縣渡馬鄉(xiāng)馬蓮灘。經過10 a的試驗預測,本模式混交林生長穩(wěn)定,已成為典型示范樣板,適宜在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溝壑區(qū)和黃土丘陵溝壑區(qū)大范圍推廣應用。
上一篇: 如何合理利用灌溉水資源 下一篇: 果樹芽接技術要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