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玉蘭,[1](Magnolialiliiflora),又名木蘭、辛夷、木筆、望春,木蘭科木蘭屬,為中國特有植物,分布在中國云南、福建、湖北、四川等地,生長于海拔300米至1,600米的地區(qū),一般生長在山坡林緣。紫玉蘭花朵艷麗怡人,芳香淡雅,孤植或叢植都很美觀,樹形婀娜,枝繁花茂,是優(yōu)良的庭園、街道綠化植物,為中國有2000多年歷史的傳統(tǒng)花卉和中藥。形態(tài)特征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達3-5米,常叢生,樹皮灰褐色,木質有香氣,小枝綠紫色或淡褐紫色,有明顯皮孔。葉橢圓狀倒卵形或倒卵形,長為8-18厘米,寬為3-10厘米,先端急尖或者漸尖,基部漸狹沿葉柄下延至托葉痕,正面為深綠色,幼嫩時疏生短柔毛,背面為灰綠色,沿脈有短柔毛;側脈每邊8-10條,葉柄長為8-20毫米,托葉痕約為葉柄長之半;ɡ俾褕A形,被淡黃色絹毛;[2]花葉同時開放,瓶形,直立于粗壯、被毛的花梗上,稍有香氣;花被片9-12,外輪3片萼片狀,紫綠色,披針形長2-3.5厘米,常早落,內兩輪肉質,外面紫色或紫紅色,內面帶白色,長8-10厘米,寬3-4.5厘米;花絲深紫紅色,長8-10毫米,花藥長約7毫米,側向開裂,藥隔伸出成短尖頭;心皮深紫紅色,花柱1,長約1.5厘米,淡紫色,無毛。聚合蓇葖果深紫褐色或褐色,圓柱形,長7-10厘米;成熟蓇葖近圓球形,頂端具短喙;ㄆ3-5月,果期8-10月。[1][3]本種與玉蘭同為我國兩千多年的傳統(tǒng)花卉,我國各大城市都有栽培,并已引種至歐美各國都市,花色艷麗,享譽中外。植物形態(tài)中國植物圖像庫(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)提供并參與編輯紫玉蘭全株(3張)紫玉蘭枝葉(1張)紫玉蘭花果(16張)2地理分布紫玉蘭紫玉蘭產(chǎn)于中國中部,久經(jīng)栽培,供觀賞,是過去江南宮廷庭院的名貴觀賞花卉,栽培歷史已有2500多年。紫玉蘭每年在早春開花,花先葉開放或很少與葉同時開放,雖然落葉的枝條上還殘留著冬日的痕跡,但枝頭卻開滿了雍容華貴的紫色花朵。朵朵亭亭玉立,渾似粉裝玉琢,幽雅飄逸,爭奇斗艷。氣味芬芳, 紫玉蘭圖片欣賞(18張)花冠碩大,呈紫色或紫紅色,大型,鐘狀,紫色中透著高雅,十分嬌艷,芳香誘人;ㄩ_約一個月,蔚為壯觀。如果說白玉蘭像高貴的公主,那么紫玉蘭就像時尚女子。生于海拔300-1600米的山坡林緣。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(tǒng)花卉,中國各大城市都有栽培,并已引種至歐美各國都市,花色艷麗,享譽中外。[4]主要培育基地有江蘇沭陽、浙江、安徽等地[5]。3生長習性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環(huán)境,較耐寒,但不耐旱和鹽堿,怕水淹,要求肥沃、排水好的沙壤土。[4]紫玉蘭不能生長于石灰質和白堊質的土壤中;枝條柔弱,因此需要種植于稍庇蔭的地點; 紫玉蘭5(5張)抗風性能良好,對大氣污染也有很強的耐受力;一些品種可耐−20℃的短暫低溫,性喜溫暖濕潤,喜光,不耐積水和干旱。其根系發(fā)達,萌蘗、萌芽力強,耐修剪整形,但傷愈能力較差,剪后要涂硫粉防腐;肉質根怕?lián)p傷,因此不易移植,若需移植則要在秋末落葉或春末花后溫和濕潤的天氣下進行。紫玉蘭需經(jīng)常整枝修剪,及時將清除病、殘、枯枝,否則樹形會向灌木狀發(fā)展,也不利于花芽的生長。
2024-07-07 電議普通狗牙根(Common) 嫩綠色,葉片質地中等,抗旱性強,對土壤的適應性非常廣泛。由于具有很強的營養(yǎng)繁殖能力,耐踐踏性和生命力,以及受損后極快的恢復能力,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停機場、運動場、公園、城市綠化等草坪的建植,它的耐低修剪特性使其同樣適用于高爾夫球場草坪的建植,并可廣泛用于公路護坡、河岸護堤等
2024-07-05 電議木荷是茶科(Theaceae)荷樹屬常綠喬木。又名荷樹,屬于山茶科。其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江西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等地,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和醫(yī)藥價值形態(tài)特征木荷(6張)大喬木[1],高25米,嫩枝通常無毛。樹冠廣圓形。葉革質或薄革質,橢圓形,長7~12厘米,寬4~6.5厘米,先端尖銳,有時略鈍,基部楔形,上面干后發(fā)亮,下面無毛,側脈7~9對,在兩面明顯,邊緣有鈍齒;葉柄長1~2厘米;ㄉ谥斎~腋,常多朵排成總狀花序,直徑3厘米,白色,花柄長1~2.5厘米,纖細,無毛;苞片2,貼近萼片,長4~6毫米,早落;萼片半圓形,長2~3毫米,外面無毛,內面有絹毛;花瓣長1~1.5厘米,較外1片風帽狀,邊緣多少有毛;子房有毛。蒴果直徑1.5~2厘米;ㄆ6~8月。植物形態(tài)中國植物圖像庫(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)提供并參與編輯木荷全株(5張)木荷根莖(1張)木荷枝葉(7張)木荷花果(15張)2生長習性喜光,幼年稍耐庇蔭。適應亞熱帶氣候,分布區(qū)年降水量1200~2000毫米,年平均氣溫15~22℃。對土壤適應性較強,酸性土如紅壤、紅黃壤、黃壤上均可生長,但以在肥厚、濕潤、疏松的沙壤土生長良好。一年生苗高30~50厘米即可出圃造林。造林地宜選土壤比較深厚的山坡中部以下地帶。木荷易天然下種更新。萌芽力強,也可萌芽更新。3分布情況盛產(chǎn)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江西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。本種是華南及東南沿海各省常見的種類。在亞熱帶常綠林里是建群種,在荒山灌叢是耐火的先鋒樹種;在海南海拔1000米上下的山地雨林里,它是上層大喬木,胸徑1米以上,有突出的板根。[2]4品種分類木荷屬于山茶科木荷屬植物本屬約30種,分布于亞洲熱帶和亞熱帶。我國有19種,產(chǎn)西南部至東南部。為優(yōu)良闊葉用材樹種。分類介紹1.南洋所屬卷:SchimaReinw.exBl.所屬科:Theaceae中文名:南洋木荷其它中文名:云南木荷成鳳山木荷(云南種子植物名錄)。分布及生境:產(chǎn)孟連、勐海、景東、屏邊;生于海拔2100~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或混交林中。分布于中南半島、馬來半島至爪哇。2:毛木荷所屬卷:SchimaReinw.exBl.,所屬科:Theaceae,中文名:毛木荷分布及生境:產(chǎn)金平、屏邊、河口;生于海拔1300~155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。模式標本采自金平。3:印度木荷所屬卷:SchimaReinw.exBl.所屬科:Theaceae中文名:印度木荷其它中文名:尖齒木荷、大花木荷(圖鑒補編)。分布及生境:產(chǎn)瀘水、保山、騰沖、龍陵、永德、臨滄、景東、綠春、元陽、金平、屏邊、文山、西疇、富寧;生于海拔900~1800(~2800)米的闊葉林中。西藏東南部也有。分布印度東北部、緬甸北部和越南北部5繁殖技術繁殖播種繁殖為主,苗木通過2~3年生長便能出栽。管理主要注意苗木根部,常有蠐螬危害,注意防治。其它管理都很粗放,不作詳述。病害防治褐斑病木荷木荷褐斑病的危害嚴重。病原菌主要侵害當年生的秋梢木荷嫩葉,亦可入侵前年的老葉,春梢少受其害。發(fā)病初期,多從葉尖與葉緣出現(xiàn)紅褐色水漬斑,葉面亦出現(xiàn)病斑,病斑逐漸擴大,顏色由紅褐色轉變?yōu)楹诤稚,病葉皺縮卷曲枯死,但不脫落。防治方法1、營林措施:科學施肥,適時修剪,中耕培土。2、化學防治:可用50%多菌靈粉劑500倍液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~800倍液每隔10~15天噴一次,連噴2~3次;驀姙500-1000倍液50%退菌特防治。[3]
2024-06-03 電議馬蘭,又稱馬蘭頭、路邊菊、田邊菊、泥鰍串、泥鰍菜,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全草藥用,有清熱解毒,消食積,利小便,散瘀止血之效。在亞洲南部及東部有廣泛分布。目前,在我國個別大中城市已有人工栽培,其幼葉通常作蔬菜食用,俗稱“馬蘭頭”,已成為初春和秋季市場上深受歡迎的綠葉蔬菜。另有同名的鳶尾科植物與莎草科植物。形態(tài)特征馬蘭(Kalimerisindica(Linn.)Sch.)菊科。多年生草本,地下有細長根狀莖,匍伏平臥,白色有節(jié)。初春僅有基生葉,莖不明顯,初夏地上莖增高,基部綠帶紫紅色,光滑無毛。單葉互生近無柄,葉片倒卵形、橢圓形至披針形。秋末開花,頭狀花序。瘦果扁平倒卵狀,冠毛較少,弱而易脫落。莖直立,高30-80厘米。莖生葉披針形,倒卵狀長圓形,長3-7厘米,寬1-2.5厘米,邊緣中部以上具2-4對淺齒,上部葉小,全緣。頭狀花序呈疏傘房狀,總苞半球形,直徑6-9毫米,總苞片2-4層。邊花舌狀,紫色;內花管狀,黃色。2生長環(huán)境性喜肥沃土壤,耐旱亦耐澇,生活力強,生于菜園、農(nóng)田、路旁,為田間常見雜草。
2024-05-06 電議蜀葵,是多年生草本。莖直立而高。葉互生,心臟形;ǔ士偁罨ㄐ蝽斏鷨伟昊蛏,有紫、粉、紅、白等色;ㄆ6月至8月。蒴果,種子扁圓,腎臟形;ㄕZ-溫和。喜陽光充足,耐半陰,但忌澇。原產(chǎn)中國四川,現(xiàn)在中國分布很廣,華東、華中、華北均有。由于它原產(chǎn)于中國四川,故名曰“蜀葵”。又因其可達丈許,花多為紅色,故名“一丈紅”。一年栽植可連年開花,是院落、路側、場地布置花境的好種源?山M成繁華似錦的綠籬、花墻,美化園林環(huán)境。蜀葵的根、莖、葉、花、種子是藥材,清熱解毒,內服治便秘、解河豚毒、利尿、治痢疾。外用治瘡瘍、燙傷等癥。它的花兒,是食品的著色劑。蜀葵根含糖、醇類物質。花含花青素、紅色素、葡萄糖、蜀葵貳。種子含脂肪油,油中不飽和游離醉34.88%。莖稈可做編織纖維材料(《群芳譜》載:"取皮為縷,可織布及繩用")。生長環(huán)境蜀葵耐寒,喜陽,耐半陰,忌澇。喜陽光,耐半陰,但忌澇。耐鹽堿能力強,蜀葵在含鹽0.6%的土壤中仍能生長。耐寒冷,在華北地區(qū)可以安全露地越冬。在疏松肥沃,排水良好,富含有機質的沙質土壤中生長良好。
2024-04-27 電議大翼豆(siratro)豆科大翼豆屬的一個種,學名Macroptilumatropurpureum(DC.)Urb.或PhaseolusatropurpureusDC.又名暗紫菜豆。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原產(chǎn)墨西哥。澳大利亞育成的栽培品種色拉特羅(Siratro)廣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(qū)。1965、1974年先后引入中國廣東、廣西試種,已成為南方建立人工混播草地的主要豆科牧草之一。根系發(fā)達。莖匍匐蔓生,長達4m以上。三出復葉,葉面深綠色,葉背有銀灰色茸毛,葉片卵圓形,長3~8cm,寬2~5cm,兩側小葉常具淺裂;ò底仙戆甏笥谄彀,閉花受精。莢果頂端稍彎,長約8cm,寬5mm,含種子約12粒,種子褐色或黑色,卵圓形,每千克約8萬粒。喜熱帶潮濕—干旱氣候和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。適生于年平均溫度19~23℃,較低月平均溫度6~13℃,年降雨量800~1600mm的地區(qū)。較適生長的晝溫27~30℃,夜溫22~25℃。較耐寒,冬季氣溫降到零下9℃,仍有大部分植株存活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一般在輕質土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長更好。耐干旱,但不耐鹽。通常與非洲狗尾草、綠黍、蓋氏虎尾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。大翼豆多年生纏繞性草本。主根粗壯,入土深。莖匍匐,柔毛多,莖節(jié)能著地生出不定根,分枝向四周伸展,長達4米以上,形成稠密的草層。三出復葉,小葉卵圓形、菱形或披針形,全緣或具1~3淺裂,上面綠色疏被毛,下面被銀灰色柔毛?偁罨ㄐ颍偦üiL10~30厘米,有花6~12朵,深紫色,翼瓣特大。莢果直,扁圓形,長約7.5厘米,直徑0.4~0.6厘米,含種子7~13粒,成熟時容易自裂,種子扁卵圓形,淺褐色或黑色。細胞染色體:2n=22。大翼豆為喜歡溫、喜歡光的短日照植物,生長較快的溫度為25~30℃,在日照較長的情況下為22~27℃。于13~21℃時生長緩慢,受霜后地上部枯黃,但在-9℃情況下存活率仍可達80%,在熱帶豆類中是較能耐低溫的。在廣州3月份播種的7天出苗,20~30天分枝,60~80天開花結莢,90~100天后種莢陸續(xù)成熟。在溫暖地方,多年生的于3~12月間都可開花,6~12月間種子成熟。在江西省,前期生長緩慢,入秋生長旺盛,開花晚,雖可越冬而種子產(chǎn)量低。耐旱性很強,喜土層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,受水漬會延緩其生長。適宜的土壤pH值為4.5~8,可耐中度的鹽堿性土壤,能耐低鈣高鋁而不耐高錳的含量,在年雨量650~1800毫米的地區(qū)均適宜。栽培技術大翼豆播種前需耕翻、筑畦、整地,消滅雜草,每畝施用有機肥1000千克及磷肥15~20千克,缺鉀的土壤需增施鉀肥,酸性土施用石灰會有利于鉬的釋放而有好處。通常不需根瘤接種,自3~7月均可播種,春播在經(jīng)霜之后,夏播宜在雨季之前,建植后由于種子能落地自繁,故易保持長久。條播,行距40~50厘米,也可以撒播或用飛機播種。種子千粒重約12克。每畝播種量條播為0.25~0.5千克,撒播0.5~l千克。與禾草混播的可以同時分行播種,通常畝播0.2千克,也可直接撒播于已經(jīng)建植的俯仰馬唐或其他草地上,播后輕耙并鎮(zhèn)壓,雨季極易出苗,苗期生長慢,需進行中耕除草,以后每年要補施適量的磷、鉀肥料,并注意排水,以勉滋生病害。
2024-04-25 電議